人类学历史本体论/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

  •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/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
  • 所属分类:
    发货地:张家界
  • 价    格:90
  • 市场价格:
  • 今日价格: 有特价请联系
  • 优惠详情: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
  • 最近热度:
  • 累计热度: 762
  • 综合得分:
  • 信誉得分:
  • 品牌:
  • 货号:5d6b15551cbd
  •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开焱书店330

        本商品由开焱书店330提供,通过开焱书店330完成交易,请放心购物

    购买须知:

    各位书友好:本店所售书籍均为正版,不出售盗版书籍,请不要对这个问题重复咨询,谢谢各位!

    一.书的原价问题 本店在售图书大部分为老版绝版书籍,购进书籍时进货价格远高于书上的定价,顾售价也会高于原书定价。请勿以10年20年30年前定价论,因为书的定价是按当年的物价来定的,随着经济发展,不可能以现在的物价去买当年物价的商品, 如果您想以80、90、00年代当时的定价买这本书,那很多人还想以80年代的物价、房价在北京、上海生活!这点请理解!请新手注意!为避免书到后产生纠纷,请您下单前咨询客服。如不咨询下单者,我店一律视为默认接受此价格,不接受到货后因价格高于原书定价来退款退货。如您需要请看好价格,斟酌购买。

    二.书的品相问题 我店所售绝版书籍一般为新书,但有部分书籍由于库存时间长自然旧(就好像收藏在家里的户口一样的程度),不可能跟刚出版的书一样新!请理解!但所售书籍无缺字少页破损等情况,绝对不影响您的阅读和收藏。同一本书如有多本库存,本店承诺把最好的那本先寄给您!如您需要请看好价格,斟酌购买。为避免书到后产生纠纷,请您下单前咨询客服。如不咨询下单者,我店一律视为默认接受此价格,不接受到货后因价格高于原书定价来退款退货。但是所有的书均没有缺页,破损等情况,请放心!另外本店若是有2本以上相同的书,承诺把最好的那本先寄给您!

     三.库存、发货问题 本店书籍库存一律以仓库实际库存为准,有时更新库存较慢,请下单前咨询客服,如若自动下单者,有库存既发货,无库存客服人员会及时给您邮件留言,避免给您造成不便及纠纷,请您注意查看!一般下单后48小时内发货!根据下单时间的先后我们统一安排发货!特此声明!谢谢各位书友合作!

      • 出版社: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
      • ISBN(咨询特价)
      • 版次:3
      • 商品编码
      • 包装:平装
      • 开本:16开
      • 出版时间:2010-(咨询特价)
      • 页数:390
      • 正文语种:中文

      编辑推荐

        李氏哲学始终以人类命运为自己的关注点。它既不是超然世外的思辨,也不是对某些专业题目的细致探求,而是在特定时代和宏观环境中与各种新旧观念、势力、问题相交错激荡的产物。作者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“人类学历史本体论”强调以中国传统为基地和背景,坚持在人本、历史,积极入世的基础上去反思过去、展望未来和把握现在,以此来融化康德和马克思,包容了马克思主义、自由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后现代。

      内容简介

        《人类学历史本体论》汇编李氏八十年代以后重要哲学论著,熔儒学、康德、马克思于一炉,承续中国传统,却具人类普遍性,为作者最重要的著作,远超《美的历程》等书。但因内容浓缩,含意深远,必须反复细读,沉思静想,方能窥堂奥,得真髓,了悟人生,获益无穷。

      作者简介

        李泽厚,湖南长沙人,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。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教授.德国图宾根大学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、密西根大学、科罗拉多学院、斯瓦斯摩学院客席教授、客席讲座教授.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讲座研究等职。一舅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。一九舅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。著有《批判哲学的批判:康德述评》《中国(古代、近代、现代)思想史论》《美的历程》《华夏美学》《美学四讲》《走我自己的路》《世纪新梦》《论语今读》《己卯五说》《历史本体论》《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》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》(香港,2006)等书,一九九一年后旅居美国。

      目录

      哲学探寻录(1994)
      一 “人活着”:出发点
      Ⅰ “天下何思何虑”:哲学可能性
      Ⅱ “为天地立心”:由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
      Ⅲ “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”:语言问题
      二 “如何活”:人类主体性
      Ⅰ 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:人类如何可能
      Ⅱ “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”:使用和制造工具
      Ⅲ “夫是以谓大同”:历史终结日,教育开始时
      三 为什么活:个人主体性
      Ⅰ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:伦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
      Ⅱ “天行健”:有情宇宙观
      Ⅲ 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:无情辩证法
      四 活得怎样: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
      Ⅰ “学是学此乐”:人生四境
      Ⅱ “春且住”:艺术与时间
      Ⅲ “何人不起故园情”:人类万岁、情感万岁

      说天人新义(1999)
      一 由来与历史
      Ⅰ 古代
      Ⅱ 现代
      二 自然的人化
      Ⅰ 先从“外在自然的人化”说起
      Ⅱ “内在自然的人化”
      Ⅲ “内在自然人化”的核心:伦理学
      三 人自然化

      历史本体论(2001)
      第一章 实用理性与吃饭哲学
      第一节 “度”的本体性
      Ⅰ “度”来自生产技术
      Ⅱ 结构、形式与超越
      第二节 回到根本
      Ⅰ 语言为本或生活为本
      Ⅱ 所谓“经济决定论”
      第三节 历史建理性
      Ⅰ “客观社会性”
      Ⅱ “以美启真”

      第二章 巫史传统与两种道德
      第一节 经验变先验
      Ⅰ 性道德
      Ⅱ “礼”源于“俗”
      第二节 社会性道德
      Ⅰ 形式正义和普遍性
      Ⅱ 自由主义的问题
      第三节 西体中用
      Ⅰ 善恶与对错分家
      Ⅱ “天地国亲师”

      第三章 心理本体与乐感文化
      第一节 心理成本体
      Ⅰ “便无风雪也摧残”
      Ⅱ “以美储善”
      第二节 “道由情生”
      Ⅰ “七情正、天人乐”
      Ⅱ 獸性与圣爱
      第三节 文化心理结构
      Ⅰ 人类的、文化的、个体的
      Ⅱ 自由享受

      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(2004)
      上篇 实用理性的逻辑
      一 度的操作本性
      Ⅰ 操作建构与理性内化
      Ⅱ 中国传统的缺失
      Ⅲ John Dewey的工具主义
      二 度的辩证智慧
      Ⅰ 由操作层到存在层
      Ⅱ 中国范畴维护生存的特色
      Ⅲ“先验心理学”
      三 度与个体创造
      Ⅰ 由度到美与形式感受
      Ⅱ 人和宇宙共在与自由直观
      Ⅲ 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与物自体问题(上)

      下篇 关于情本体
      一 心、性为本还是情为本?
      Ⅰ 道德律令与理性凝聚
      Ⅱ 宋明理学追求超验的失败
      Ⅲ 道德的人是“最终目的”?
      二 什么样的情?
      Ⅰ Abrham的杀子与中国的孝-仁
      Ⅱ “未知死,焉知生”与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
      Ⅲ 经验种种
      三 情本体在今日
      Ⅰ 还有情吗?
      Ⅱ 有、空、空而有
      Ⅲ 美学作为第一哲学与物自体问题(下)

      有关伦理学的答问
      一 情本体、两种道德与立命(2006)
      Ⅰ 人性能力
      Ⅱ 权利与善谁优先
      Ⅲ “道始于情”
      Ⅳ 立命:拯救还是自己拯救?
      二 谈“恻隐之心”(2007)
      三 补充说明(2008)
      Ⅰ 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
      Ⅱ 能力、情感与观念
      Ⅲ 两种道德与儒学传统

      实践美学短记
      一 (2004)
      Ⅰ 美感双螺旋与人的自然化
      Ⅱ 艺术终结与审美文化
      二 (2006)
      Ⅰ 审美与艺术
      Ⅱ 审美与人性
      Ⅲ 审美形而上学

      关于“美育代”的杂谈答问(2008)
      一 语言是存在之家@
      二 天地境界
      三 感伤中的神意
      哲学自传(2003)
      《批判哲学的批判》三十周年修订第六版后记并答问(2006)查看全部↓

      精彩书摘

        Ⅰ“天下何思何虑”:哲学可能性
        哲学本是精工细活,妙理玄言,如今却作探寻札记、粗糙提纲;分析哲学家必大摇其头,形而上学者或悻然色变。但哲学既非职业,而乃思想,则常人皆可思想。此“想”不一定高玄妙远、精密细致,而可以是家常生活,甚至白日梦呓。哲学维护的只是“想”的权利。
        人一定要“想”吗?人活着就有“想”。睡觉做梦,也还在“想”:在梦中吃饭做事,奋搏逃奔,离合悲欢。这不就是“想”吗?“至人无梦”,这“至人”当是一念不生,一尘不想,免除和杀死一切想、梦的人?杀死之后,又仍活着,便如行尸走肉,不如真的自杀。
        但并非每个人都会自杀。恰好相反,实际是每个人都在活着。活着就要吃饭穿衣,就有事务缠身,便被扔掷在这个世界中,衣食住行,与人共在,从而打交道,结恩怨,得因果,忧乐相侵,苦甜相扰。尽管你可以彻底排遣,精神解放,“境忘心自灭,心灭境无侵”。但这解放、排遣、“忘灭”本身,其所以必要和可能,不又仍然是人们努力“想”的结果吗?
        在世界而求超世界,在此有限的“活”中而求无限、永恒或不朽;或者,“打破砂锅璺(问)到底”,去追寻“人活着”的(人生)道理、意义或命运;这种哲学或课题,在“后现代”,或只可看做是庸人自扰?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硬要思量这些本无解答的问题,干什么?真实的存在不就在个体自我的当下片刻吗?其他一切都只是空间化的公共语词,不足以表述那自意识而又不可言说的“XX”。与现代追求“反抗”“独创”“个性”相反,这里完全不需要这些。一切均已私有化、瞬间化。无本质,无深度,无创造,无意义。中世纪思考和崇拜;启蒙以来,思考和崇拜理性或自我。如今,一切均不崇拜、均不恩考,只须潇潇洒洒亦浑浑噩噩地打发着每个片刻,岂不甚好?游戏人生足矣,又何必他求?用完就甩,活够就死,别无可说,历史终结。生活已成碎片,人已走到尽头,于是只一个“玩”字了得。这个世纪末正偶合“后现代”,不好玩吗?
        既然如此,也就可以有各种“玩”法。即使日暮无时,何妨强颜欢笑?“为君持酒劝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”。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如希望相同”。明知无解,何妨重问?总有人要问人生意义这个本无可答的问题,毕竟人也有权利来问这问题,而哲学的可能性就在于人有权利叩问人生,探寻命运,来作出属于自己的决定。于是,以“人活着”这一原始现象作出发点,便可以生发出三个问题:
        (1)历史终结,人类何处去?人会如何活下去?
        (2)人生意义何在?人为什么活?
        (3)归宿何处?家在何房人活得怎么样?
        《周易》说,“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,天下何思何虑?”盖即此思此虑也。东西各学说各学派都为“人活着”而思而虑。虽“同归”,却“殊途”。“途”即是路,也是视角,这也就是哲学。哲学只是路的探寻者,视角的选择者。是“路”、是“视角”,便可能有某种全面性和“系统性”,而不是随感或杂谈。但它却不是程式、构架、“第一原理”。它没有确定的规范、论证、文献资料、科学规范、体系建构。哲学将是体系和建构体系的抗争者。对我个人来说,哲学探寻也许只是“聊作无益之事,以遣有生之涯”罢了。查看全部↓
热门相关信息